宁夏攻克锰渣处理世界性难题——国内首个锰渣脱硫烟气制硫酸项目试车成功
时间: 2024-09-03 20:26:10 | 作者: 超细粉加工设备
产品特点
近日,国内首个锰渣脱硫烟气制硫酸项目——宁夏天元锰业集团50万吨/年锰渣脱硫烟气制硫酸项目一次性试车点火成功,并顺利产出硫酸,标志着该项目郑重进入联动试车调试阶段,为锰渣处理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了新的破解路径。
该企业年产2×50万吨电解锰渣无害化处理项目总投资11.56亿元。其中前段锰渣煅烧及硫酸锰制备工段总投资6.099亿元,后段烟气制酸工段总投资5.46亿元。项目全面建成后,每年可处理锰渣220万吨,生产脱硫锰渣100万吨,年产硫酸80万吨、氨水约10万方。脱硫锰渣即可制作成马路砖、墙体材料等水泥制品,也可作为商砼骨料,避免了废渣对环境能够造成污染的风险;100%回收锰渣中的硫、氨资源,产出的硫酸、氨水回用于电解锰生产系统;减少硫酸、氨水外购量,节省了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力。
项目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遵循“环保、节能、高效、低碳”的设计原则,利用回转窑煅烧废渣过程中产生的烟气生产硫酸和氨水。该项新工艺、新技术首开行业先河,成功破解了废渣和含硫烟气的处理难题,使其变废为宝、综合利用,彻底改变了传统电解锰生产的基本工艺路线,延伸了电解锰产业链,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通过综合利用锰渣,既创建了全新的工艺模式,提高了企业效益,又减少了因传统堆存处置方式给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将在电解锰生产领域产生深远而重大的积极影响,为工业固废循环利用再趟新路径。
“天元锰业把环保作为生产第一要素,在低耗能、低排放、高效益上投入大量资金,以科学技术创新为驱动,大力实施清洁生产,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发展先行区建设作出了贡献。”宁夏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张柏森说。
近年来,宁夏天元锰业集团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放在首位,尤其在固废处理上敢于突破和技术创新,为锰行业绿色循环发展探路。企业长期致力于电解锰固态废料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现已掌握了电解金属锰普通工业固废循环利用的独家工艺技术,并将取得的多项自主创新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并推广应用,为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行业科学技术进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1日完成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的第十一次下潜作业,潜航员傅文韬、下潜科学家许学伟和陈旭光在西太平洋皮加费塔海盆完成5572米大深度下潜,顺利完成深海羽流絮凝实验。
云计算作为数字时代的新型基础设施,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支撑。
今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以下简称“网安周”)继续以“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为主题,由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工业与信息化部、公安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十部门联合举办。
江西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正向“新”发力、朝“质”攀峰。
身着粉色裤子、白色T恤,头戴一只可爱的发卡,不仅能与人互动,还能完成拖地、洗抹布、打开电视等工作——在日前举行的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上,一款新亮相的智能机器人吸引了大众眼球。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聚集地,是教育、科技和人才的集中交汇点,也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的关键一环。
刘烈宏在启动仪式上指出,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产业数字化、以企业为载体的数字化成功转型,对数字化的经济创新发展至关重要。
据了解,中国煤科首批遴选了35个项目落地实施知识产权资本化工作,涉及200余项知识产权、450余名科研人员,打通了“科技投入—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一体化路径。
光明日报今日开设《我是这样做学问的》专栏,邀以探究真理、发现新知为毕生志业的求索者,将一路所循所思所感所悟与读者分享。
我国12款“天”系列工业软件和航天领域首款智慧物联操作系统——“天鸿”操作系统成功发布。
近日中国工程院有关专家前往安徽省淮南市,对采煤沉陷区水面种植重点项目阶段性成果进行评估。
白皮书除前言和结束语外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新时代中国能源转型之路、厚植能源绿色消费的底色、加快构建能源供给新体系、全力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推进能源治理现代化、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国农田建设现场会28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召开。会议强调,要坚决扛起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政治责任,认真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回头看”和专项整治行动,
国家卫生健康委29日发布的《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6岁,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5.1/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到4.5‰,均为历史最好水平。
29日,在2024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与阿里云联合发布国际首个“月球科学多模态专业大模型”(以下简称“月球专业大模型”)。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建忠介绍,在月球撞击坑年代和形态识别上,月球专业大模型的准确率已达到80%以上。
按全国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建设和服务“一张网”要求,整合自然资源系统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资源的全国北斗高精度导航定位服务平台已经开通试运行。
图为位于浙江省金华市的上山考古遗址公园发掘原址上再现的考古情景。临沂大学释光年代学实验室对水稻植硅体的测年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如何明智的选择含有植硅体的沉积物就是个难题。
近日,在海南省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一场“跨界”展览别具一格。珐华彩莲池纹梅瓶、象形执壶等精美文物的复制品,与“探索一号”“探索二号”科考船和“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模型一同现身
水清岸绿,鸟鸣啾啾,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山风劲吹,风机飞转,绿电点亮万家灯火;优化生产工序,使用环保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向绿色化迈进……
我国科学家在野外科考工作中首次发现新疆伊吾县有戈壁熊分布。日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主持承担的第三次新疆科考项目——新疆自然保护地调查与国家公园潜力区科学考察阶段总结和专家咨询会召开。
工程案例
相关设备